新月抱旧月

行星照的博客

关于我

博客是我的自留地。我会在这里连载小说、分享写作心得、读书笔记,也会碎碎念,大部分时间写给自己看。如果文章让偶然路过的你触动,是我的荣幸。

小说也会在AO3废文网米国度同步连载,欢迎移步,一起交流~

笔名由来

「行星照」是一种天文现象,行星反射恒星光照亮其卫星的暗面,比如地球反射太阳光照亮月亮的暗面,而照亮的暗面没明面那么亮,使月亮看起来像弯弯的新月抱着旧月,因此也有「新月抱旧月」一说来形容这种现象。

时间太久远,有些细节记不清了。之所以知道「行星照」,是好几年前在互联网上闲逛,点进一个主题讨论哪些诗歌提到了科学现象?有位网友介绍了一首英语古诗,故事大意是讲国王要把女儿远嫁给挪威国王,于是找了全国最好的水手护送公主。出发前,水手抬头看见「新月抱旧月」,心中有不好的预感,但因为忠诚依旧勇敢地接受了国王的任务,护送公主出行。最后在海上遇到巨大风暴,船遇难了。

水手看见的便是「行星照」(地球照)。若用科学的观点看,出现地球照的时候月亮引起的潮汐力变得很大,行船很危险,造成了水手一行人的悲剧。

(没存档,好后悔,好想把这首诗找回……)

尽管当时很快把页面划走,但因为故事感人,现象有趣,「行星照」自带诗意,我就默默记下了。过了几年,我决定写小说,想起了它,于是擅自用来取笔名,并在废文网上注册了账号。笔名取好了,相信自己的小说也很快能发出来。显然我低估了写小说对新手的时间消耗,几年过去了,小说还没写完。就在建站的此刻,第一部长篇小说依旧没写完,很难说建站不是一种对写文的逃避(……)

总之,这就是笔名的由来。

为何建站

很难说清是从哪个时间点埋下的种子。或许来自二十一世纪初人们对互联网的期许,或许来自《互联网之子》,或许来自陈皓博文《为什么我不在微信公众号上写文章》里的一句话「信息的传播正确姿势,是被检索、讨论、引用、整理、补充和更新,而不是社交网络的转发、点赞、粉丝、订阅和打赏」。很遗憾,互联网大势没有朝曾经理想的方向走。

我以前对这个话题还懵懂,周围的朋友用什么产品,我也用什么。曾经新浪微博和百度贴吧是我的青春,偶尔逛逛天涯。我还和朋友同学一起注册新浪博客,写写长文,互相加友情链接。超链接能带我到远方。

新浪博客被关闭时我没有特别的想法。大部分关系都在微博上,我可以用微博嘛。

后来微博,当然不只有微博,越来越难用。无止境的敏感词审查让正常的线上交流变得困难,加上大平台对用户隐私的侵犯、对创作者权益的漠视,已经到了让人难以容忍的地步。我的记忆不准确,以下事件发生有先后(约在2020年),然而现在回忆起来好像都在同一时间发生的:豆瓣「背井离乡」事件、阅文版权纷争引发「五月断更节」、知乎微博对女性议题的打压等等。当时新冠疫情已经让人很难受了,这些公司对用户和创作者的态度真是雪上加霜。创作者不应如此卑微。然而即使如此难受,我依旧在使用这些公司的产品。有网友辣评:「不要再指责为什么被家暴的妇女不离开她丈夫了,你们还不是离不开微博。」我尬笑一声划开,告诉自己要不是因为舍不得一些太太我早离开了。

事实证明「离不开」是思维的牢笼,是依赖「现状」带来的虚假安全感,不愿面对离开后带来的不确定性,也不愿承担代价。不用微博了,之后去哪里?有人率先打破了思维牢笼。感谢豆瓣用户剃刀,在不服气以男性主导的互联网行业中的「爹味」发言后,建立豆瓣「Women in Tech」小组,让从业科技行业的女性汇聚到一起。有了产品经理,有了程序媛,女性自然会问:「为什么我们非得忍受这些?我们为什么不能做对女性友好的产品?又不是不能做!」我所见到的,是豆瓣用户椒盐豆豉、穿堂风(有遗漏请见谅,不止那么多人)出走豆瓣,「背井离乡」,建立符合自己理念的论坛,自建博客,畅所欲言。

那一次运动给我很大影响,拓宽我的想象力,是一次自我赋权。更加肯定自己的感受:「如果一件产品用得难受,就离开;如果没有符合心意的产品,就自己建一个。」离开微博,离开豆瓣,离开知乎这些用了十年左右的地方,没那么难。科技女性们出的教程和鼓励,让「技术小白」们不再畏惧搭建博客,「我也能做到」。身为「技术小白」的我,对此心存感激。

许多人重新搭建了博客,「Make Blog Great Again」!不需要流量,不需要浮夸,没有算法推送,博客上的记录都很真诚,都是生活中具体的事。我在博客中流连忘返,心想哪天也要自己搭建一个。

出走当然有代价。离开大平台不仅仅是和喜欢的太太说再见,更是无法接触到潜在的读者,被发现的几率小很多。尤其对于没有积累也没有作品的新写手,没有曝光,想要获得读者,有重重阻碍,创作或许无人问津。

而我太想要一间自己的房间。做出选择,享受自由,承担代价。

我决心彻底离开微博。删除微博的那个下午,我折腾备份和批量删除的插件,都没有成功,于是失去耐心,决定按时间从远到近,一条条删除。我从高中起使用微博,上面记录了许多细微的心情,很多本来忘记的细节又被忆起。同桌的嬉笑怒骂,体育课后回教室路上女生朋友的打打闹闹,冬天早晨上学被风吹得睁不开的眼睛,每次考试的吐槽,对擅长科目假装谦虚的沾沾自喜,对不擅长科目耿耿于怀却假装云淡风轻,会做一些当时觉得自己很酷现在看来很傻逼的行为;还有高三紧张生活中对梦想的想象,对未来的憧憬。删到高三那一年困难重重,不忍看下去,因为我知道在诸多踌躇满志的发言之后,高考成绩下来那天只有四个字,「我考砸了」。仿佛又成为了那个失落的女孩。仿佛又走过一遍高中岁月。

以后没机会再走了,因为我没有备份,我也不打算回来。我会忘记很多事情。

删完微博那个下午,我的心空荡荡的,惆怅许久。

我决心不会再给这些不尊重用户的平台贡献内容,不要因自己的数据被拿捏而被践踏感情。数据,要掌握在自己手里。

以上,是我建立博客的心路历程。

我们应该怎样让电子出版和互联网为我们所用,让我们能够写自己想写的东西,并从中获得报酬?我已经太老了,想不到任何办法。在座的你们要想办法找出解决之道。你们会找到的。人们是想阅读的。有时候看上去似乎人人都想写作,但相信我,想要阅读的人比这更多。而在巨大的资本主义技术机器中,总有漏洞和裂隙,让作者和读者能够找到彼此,正如我们过去所做的那样。如果你们意识到,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那你们一定会找到办法实现。我祝愿你们勇气满满,愿你们有世间最好的运气。

——摘自厄休拉·勒古恩《我以文字为业》里《编故事》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