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开始的找工作经历让我今年有了大量的空闲时间。当人从日复一日的工作中脱离出来,就仿佛长出了第三只眼睛审视以前繁忙停不下来的生活,产生许多新的想法。投入下一段繁忙的新工作前,我要把这些想法记录下来,否则就会忘记。
空闲时间
一开始拥有空闲时间是被迫。我发现每天除了投简历,剩下的时间不知道该做什么了。当时一心想快点结束自己的无业状态,于是每天不停刷岗位,改材料,投简历,觉得自己不能浪费时间,每时每刻都要利用起来,但其实大环境我也清楚,岗位不会很多,大部分时间需要等待。然而当时我并没有等待的耐心,只希望每天都做「有用」的事情。参加培训班,接面试,自己练习面试,为了将生活成本降到最低,还自己做饭,为了把一天中的时间填满。尽管无业,居然每天也像陀螺一样。
直到有天在经历连续的面试、自己也知道结果不会好后,我精疲力尽,躺在床上,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方式有问题。我填满自己的时间只是为了缓解我的焦虑,付出的代价是我的健康。我居然没有能力去享受闲暇生活了。如果我的行为模式不改变,人生有那么多困难,难道我次次都要如此对待自己吗?找工作是为了美好生活,但如果我没有过好生活的能力,找到再好的工作也无济于事。当然,经历了几场面试后我也发现,对方筛选出你是因为过去的经历符合他们的需求,再努力改简历改材料意义不大。于是那时我决定先停一停。职位继续刷,简历继续投,剩下的时间就不要做和找工作相关的事情了。我有点积蓄,可以撑一段时间。
我也不记得那段时间每天具体做什么了。可能感觉很孤独。因为和大部分朋友异地,小部分在同一座城市的朋友要么上班,要么带娃,大家都忙自己的事情,很难约出来。这才发现我以前的大部分社交都在工作场所里,一旦脱离了工作,我就像孤雁般找不到同伴,社交结构十分脆弱。
约不到人,也不想成天待在家里面对屏幕,我已经厌倦了屏幕生活,需要和真实世界接触。那时会出门运动,在附近的湖边散步,听听鸟叫声。如果博物馆艺术馆有了新展(好久一次才有),就去看展。逛商场不买东西也成了一种娱乐。那段时间我发现自己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宅,没法一整天待在家里,需要自然光,需要接触没有天花板和墙壁限制的空间,可以不和人说话,但必须出门。
某天看见有小鸟在我家阳台驻足,萌生起喂鸟的想法。那之后我在阳台上撒米,放一碗水,看不见小鸟的身影,但是晚上回家米被吃完了。天天撒把米。有一天我在家时看见小鸟造访了!从此观鸟成了我的日常。一周后小鸟大概也知道有人放米,我每次去阳台,它们飞到附近的树枝不会离太远,我回到客厅后它们会飞下来吃饭。观看会产生一种连结,我与经常来我家的小鸟产生了连结,像某种神秘约定。当然它们未必认得我,主要还是我需要它们。有次我米饭煮多了,忘记放进冰箱,隔夜放了一天一夜,是小鸟帮我吃完的,没浪费粮食。观鸟让我改掉了走路带耳机听歌的习惯。现在走在外面,我会在风声和汽车声音中听见鸟叫的来源,寻找小鸟停留在哪根树枝上。对于观鸟,我还是小学生,正在学习辨认我家附近的鸟。
我离大自然更近了,还逐渐看见即使是熟悉的环境也被我忽略的许多细节:小鸟、植物、下水道井盖上的图案、街角老旧的唱片店(好怕它倒闭)。
原来人掌控自由的时间也需要练习。从每天茫茫然不知所措,恐惧巨大的未知,到每天都有新idea,将自己的想法转成行动,落到能够完成的具体事物上,是需要一段时间的。自我就慢慢生长出来了。
那段时间里,我经常满足自己的「突发奇想」。上一刻还在看书,想念大自然,下一刻就去逛公园了。想知道蛋糕可以做成什么样子,于是一个下午走访三四个蛋糕店(现在回想起来,这样的生活真是无比奢侈)。一边做饭,一边听播客。有关于找工作的播客,介绍找工作的野路子,比如熟人社交,要内推,等等。点亮我的思路。我想我不能再内向下去,当然大量的独处也给我积蓄了社交的能量,于是我「突发奇想」,开始摇朋友、摇前同事。异地的就微信联系,还在同一个地方的就约咖啡,一对一面谈,听他们的转行、找工经历,他们是如何克服困难的,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后来我拿到offer,逐一感谢所有帮助过我的人,有条件的当面请他们喝咖啡。这种工作之外的社交让我意识到,对,社交关系主要在工作场所里是不健康的,我要创造工作之外的社交关系。那时候还研究了如何参与线下社群,人和人之间该如何创造连结,思路被打开。我对社交有了更多信心,这对于以前内向的我是不可想象的。
人一旦体验过时间由自己掌控的自由,就很难忍受朝九晚五的生活了。有一次我又去上个一天的培训,8小时。我坐到第三个小时就感觉难顶了,小教室,只能在座位上坐着,总有要冲去大自然的冲动。课听不进去,心里只回荡着福柯的名言:「学校是监狱。工作是监狱。」一整天坐在狭小的格子间里,反人性,反人类。我们怎么会选择这样的生活?
人有闲暇才能创造。
不能以「朝九晚五」的方式一直干到退休。我要重新思考自己想要的生活。
改造生活
每天接触的事物会改变我们。每天会做的事情塑造了我们。我第一个想改造的就是每天接触的信息流。阅读到的信息会塑造我们的观念。我忘了在哪里读到的帖子,说信息摄入也像我们吃饭摄入那样,需要一个「食谱」,哪些信息做主食,哪些信息做零食,保持健康摄入。
我个人将摄入分为粗糙的三类:主食是大部头著作、实体书,提供经典的、有深度的学科信息,文学小说则传递永恒的人性和经验;实体书因出版周期对我们周遭发生的事情反应不够快,因此需要新闻、深度报道、播客来补充这一部分的需求;再次是娱乐方面的阅读,主要是耽美小说,长短都行,加上blogger们的博客内容(但是大家跟我一样懒,更新频率不高)以及长毛象的嘟嘟;最后是垃圾娱乐,微博(已弃用)/小红书(半弃用)/推特(看基片)/短视频。虽然我把他们归为垃圾娱乐,但是有时候就是吃垃圾食品停不下来……每当两小时过去了,心里都会升起guilty pressure,有这时间真不如去看耽美小说和漫画,人家至少还是长阅读……现在也摸出一些规律,就是我很累或者心情很不好的时候,就会无脑拿起手机开始刷,那时得多照顾照顾自己的身体和心情。现在努力把用耽美来代替垃圾娱乐,不过有时候又开始无脑刷短视频,学会放过自己。
扯远了。我很怕我的观念是通过算法「喂」出来的,拒绝每天阅读到的东西是算法推送给我的。我需要找个方法摆脱算法的影响。当选的阅读器当然是RSS!RSS是有利于读者而非平台的阅读器,读者可以完全掌握自己的时间线、掌握出现在阅读器里的内容。在流量为王的时代RSS已经被判过好几次死刑,然而开源社区和RSS爱好者坚持把RSS流传下来,成为小众但不至于死亡的产品。现存的RSS阅读器都是付费产品,免费版有订阅源数量的限制(上限是150个,对于普通读者够了)。经过搜索后我发现还有开源的RSS可以托管在自己的服务器上,订阅源不受限制。我很兴奋,翻出结了蜘蛛网的服务器,一周折腾后在自己的服务器上成功安装开源的FreshRSS!经过几个星期的订阅源筛选、关键词过滤,RSS里有长篇新闻追踪、微信公众号、科技和社科类长篇阅读、网文更新提醒、个人博客、唱作人的YouTube频道等等的内容。RSS成了我的赛博房间,每天躲在自己房间里偷着乐都不想出门逛了233
自己能掌握订阅内容的时间线后,对于「自建」的瘾就一发不可收拾。重新收拾了本博客,发文章没有任何审查,谁爽谁知道,再也不能忍受文章被审查的委屈;自建了网盘,再也不受商业网盘的空间限制。真的很爽!
甚至想把「自建」蔓延到现实生活,比如想自己设计房子(做做白日梦,毕竟没钱买房……),比如想尝试自己做衣服因为我的身材不好买衣服,出门买衣服对我来说是做任务,总是挑好久才找到合身的,效率好低。「自定义」的生活除了麻烦点,有时候消耗更多时间,但是所有设计都迎合自己的需求,谁爽谁知道!
Dynamicland
我关注的博客里有李如一的《一天世界》,有段时间他在谈论Bret Victor主理的项目Dynamicland,并且出了一期博客讨论Dynamicland究竟在做什么《EP90: Dynamicland 2024》。我觉得有意思,又很闲,于是去访问了Dynamicland的主页,听了Bret Victor的两期演讲,结果大为震撼。原来人类科技可以往这样的方向发展。他的理念、他正在做的事情,就是我在这段空闲时间里隐隐感悟到却没法清晰表达出来的东西。
很难用文字描述Bret设计的Dynamicland究竟是什么,推荐先看这期6分钟的展示《Dynamicland intro》(视频来自Youtube,右列有文字演讲稿),如果有时间,可以看看这期45分钟Bret在哈佛大学的演讲《Dynamicland at Harvard》。简单来说,Dynamicland想要重新设计媒介,以实体空间为base设计新的计算机,这个实体空间本身就是计算机。对于传统的电脑,我们需要键盘,需要学习编程才会使用它,这个学习过程是「不自然的」。更重要的是,每个人面前都有一块屏幕,即使大家身处同一空间中,人与人之间依旧不能自然地、面对面地沟通。屏幕将人隔绝起来,成为一个个原子化的个体。并且,传统计算机更多的是调用我们的视觉来工作,而其他的感觉无法被调用,相当于荒废在那里。人的大部分潜能被封锁了。
Dynamicland希望设计这样的计算机:整个实体空间就是计算机,人们在合作项目时面对面的交谈,人可以在空间里走来走去,与实体的互动用触觉、听觉、视觉去感知、创造、编程。Dynamicland继承了Alan Key的哲学:每个人都能根据自己的需求创造。计算机界并没有往这个哲学上走,而是把计算机设计成了一个黑箱,大部分人都不知道它的原理,只有小部分「精通」技术的人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改造计算机。Dynamicland希望设计出这样的编程语言:它是自然的,针对Dynamicland设计出的编程语言RealTalk能够调用人类最自然的与实体的互动,自然地学会如何使用,然后每个人便能根据自己需求去创造、合作。我讲得太烂了,还是推荐大家看视频……
Bret的哲学给我指明未来的方向,关于人类可以向什么方向前进,并且将这种抽象的哲学具像化到行动上。无论是AI还是苹果的Vision pro,都让我感到一丝丝厌倦。它们依旧把人类禁锢在一块块屏幕中。AI的算力依旧局限于人类的语料库中。而当我们解放人类的所有感官,将更多维度(听觉、视觉、触觉等等)的互动与思考纳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天用其与真实世界打交道,我相信我们会做出真正的创新。
更宏观地说,面对全球性危机比如全球变暖,如何将如此分裂的世界团结起来是巨大的挑战。我相信,我们更需要的是让人和人之间有更多真实接触的媒介。我们需要在谈判桌上直视对方的眼睛,我们需要困难时来自朋友的双手。而不是我和你站得很近,刷着各自的手机;不是各自带上Vision pro面对面聊天,我却看不见你的眼睛。Dynamicland之所以触动我,是因为它在说:我们要解放更多的感官,我们要更多面对面的交谈。
由此可见,朝九晚五甚至996的工作方式,让我们把自己禁锢在屏幕与格子间里,没有更多的时间和朋友见面,与这种哲学背道而驰,甚至不利于我们将来面对全球性的危机。引用Bret在2014年的演讲结尾:「人性化不是默认的,人性化只能来自深思熟虑和认真的设计工作。如果你做的事情只是顺应当前的技术浪潮,让技术带你去任何它引领你去的地方,它会带你进入一个越来越紧的牢笼。它将导致更多的虚拟化、更多的脱离现实、更多的非人化。因此,如果你相信人性化媒介的可能性,那我们就应该抵制这种趋势。实现这一目标取决于我们。」
投资理财
虽然我找到的新工作依旧是朝九晚五的模式(如果不考虑加班……),但我已经在思考如何过上更自由的生活。即使一时半会达不到,那也是个理想。财务保障必不可少。在无所事事的这段日子里,我也努力学习理财。
是史蒂夫说里一期邀请孟岩的播客破除了我的迷思《Steve说339期– 孟岩– 不齿金钱的人究竟在不齿什么?》。我从小受到的教育是「视金钱如粪土」,觉得那是一种高尚的情操。后来反应过来,过去能写字留下记录的都是贵族,根本不用干活就能领俸禄,当然有底气视金钱如粪土,我等普通老百姓可不能被忽悠。孟岩在播客里说「投资就是努力让世界朝自己的方向发展」,让我恍然大悟,从此不耻于谈钱。投资是一项使出20%努力就有80%收获的活动。孟岩的投资理念也很契合我的性格,因此推荐他在bilibili的投资科普视频《投资是怎样赚钱的》。结尾让我很是感动,在不断变化的市场中居然有不变的事物。
投资的过程居然让我理解了如何看待小说的流量。作者论坛亘古不变的话题:「今天又有几个读者取消收藏了,emo了;为什么收藏量又不涨了?」等等。其实,收藏的增加和减少,正如同每天市场的波动,涨涨跌跌都很正常。只要大盘上涨,那么短时间内的波动并不会影响什么。作者可以控制的就是让自己成为长时间一直上涨的大盘:了解自己的写作长处短处,尊重写作规律,认真生活丰富经验,打磨写作技巧。一时间的收藏数不会影响什么。巴菲特说:「人人都可以变富,人们只是不想慢慢变富。」换成网文,自然可以说:「作者都可以变红,作者只是不想慢慢变红。」好事的到来总是需要时间的。
全职作者?
前面BB那么多好像没讲到写小说,其实小说有在写,不过有了空闲时间之后终于戳破了上班时的幻想——「等我有时间,肯定很快写完!」这是个彻头彻尾的谎言!因为有了空闲时间也不会去写的。终于可以不用这个谎言骗自己了。也有过每天写作的生活,让我彻底断了做全职作者的念头——连续写三天,可以;第三天时就有淡淡的倦怠了,第四天打开文档看都不想看,只想去逛公园。全职作者的生活我是过不下去的。有了上班的禁锢才发现自由的可贵于是抓紧在空闲时间里写作才是最刺激的。那怎么办,只能接受自己,写得慢是我应得的。
结语
人是环境的产物。以前我还在上班时,也是个非常努力的人(比不上卷王但是也把健康搞垮过),无所事事的这段时间里,我居然变成了另一个人。若新工作里各个人都晚上八九点下班,我也没自信说我能在这种环境下成为到点下班的人,或许会成为本篇博客希望成为的自己的反面。因此,需要给无所事事的这段时间一个总结,记录自己的想法,希望多年以后我依然在本篇博客期许的路上走。
发表回复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