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月抱旧月

行星照的博客

断代的记忆

2019年,我跟风看了大火美剧《致命女人》。剧里的故事发生在同一座豪宅、三个年代的女人身上。年代分别是20世纪60年代、80年代和2019年。背景设置结构很工整,我开脑洞想如果故事挪到中国会怎样,然后发现60年代、80年代对我而言是一片空白。对比《致命女人》,三个故事来自三个年代,她们的生活方式变化并不大,变化的是社会思潮,2019年的美国人依然能从1960年的美国人身上找到相似的生活方式,你看,连豪宅都没有变。而我,我对出生前的世界没有任何「记忆」,我不知道父母、祖父母小时候的世界是怎么样的,他们又是怎么看待这个世界的?祖父母都是农民,一辈子生活在农村,我在城市里长大,仅凭我的想象无法构建出他们眼中的世界。

也就是那时,我有了「家族史」的概念。以前我只沉浸在自己的小宇宙,觉得自己一个人就能活的很好,对他人没有好奇,2019年到2020年,我领悟到自身的存在是与无数人链接起来的,便生出「看见他人」的眼睛。过年回家,也不再对妈妈的「微观管理」(啊,意思就是事儿多)不耐烦。开始问父母,你们小时候是什么样的?你们记得什么事?当时你们怎么想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又经历了什么?你们知道他们当时怎么想的吗?走亲戚,也留心从长辈们的八卦中收集起他们的人生碎片。

如此一点点,填充起我空白的记忆。

我和一位本科留学过美国的朋友提起「断代的记忆」,他表示认同。如果不刻意去寻找、留意,我们不会知道爷爷奶奶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子。朋友在美国读书的那个小镇还保存着1911年那个小镇街道的照片,「和现在一模一样。」他说,「没有变过。」

他感慨:「美国人不愧是天选之子。他们没有经历过全部摧毁再重建的过程。」因此,他们的记忆是连续的。

别说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那一辈的记忆,我的童年记忆也要消散了。这次回来,特地去走小时候走过的路。风貌已经完全变了。土路变成水泥路,曾经的荒野树林变成了楼盘,我只能从地势的高低判断出:这里曾经是上坡,然后以前我从那边下来,走到哪条路。见到小时候开的超市居然还在,会感动。

妈妈说:「有钱了就会变,没钱才会维持原样。」

这次新年参加中学同学聚会。因为大家共享一段记忆,于是我又提起「断代的记忆」这个话题。其中一个同学接话说:「别说上一辈的世界观了,我们对下一代眼中的世界,也不怎么了解了。」

他一开始指的是公司里刚入职的年轻人,他已经不知道他们在想什么了。以此我想到另一个议题。我们这些30岁左右的人,一般从小学高年级到初中接触网络,我们的观念还是「现实和网络是两个世界」,被誉为「数字移民」;现在的小孩从很小年纪就熟练操作iPad,是「数字原住民」,他们眼中的世界又是什么样子?网络和现实的界限更模糊了吗?从小就熟练运用网络的人,他们的情感体验又有什么不同?

世界发展太快,快得来不及产生相应的文学。我很想读到关于城市、关于数字时代人们情感体验的文学作品,科幻或许能承担这个责任,但科幻男作者重设定轻人物已经成为传统,更别说去体会不同的微妙情感;女作者是有意识到这点的……不过承担这个责任还有很长的路走(有空再开篇文唠唠)。

我们和下一代眼中的世界究竟有什么区别?想起一个外国教授(抱歉真的不记得出处了)点出,他发现学生已经不能理解「文件夹」的概念。「文件夹」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熟悉的管理文件的方式,层级结构分门别类,从一个文件夹点进去,再点另一个文件夹,直到找到我想要的文件。新一代学生已经抛弃了如此「落后」的方式,我只要用桌面搜索引擎(比如苹果的spotlight)作为入口,输入文件名,搜索出我想要的文件,不就行了?何必去建立那么多层的文件夹?

或许我想在文学中看见的,就是如此细微的差别。

互联网行业的同学说,以后App会消失,大模型作为一个入口,你只要输入指令,它就会返回你想要的结果。无论是搜索、计算还是安排日程,一切只需要一个入口。而大模型给你返回什么样的结果,那个过程就是黑箱操作了,谁也不知道为什么它会如此输出。进入非线性区域后,人类无法解释算法运作后产生的结果。

我们会成为被AI喂养的废物吗?不知道。

当我们看见平民的幼儿园小孩都熟练操作iPad,转头就读到报道「硅谷高管禁止自家小孩用iPad」,因为「碎片化信息输入影响人的注意力,从而影响大脑」。

断代的记忆,不知上一辈,不懂下一辈。未来会怎样?没人知晓。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