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作者被捕后的舆论走向,感受只有一个词:混乱。
好像一把钝刀。无论从哪个方向努力,都切不下去。
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能有好几种解释。在不安全的环境以及有人造谣的情况下,人们相信偏恶意的解读,只看见对面立场的恶言恶语,做出偏恶意的回应,最后双方都去报警,以证清白。一开始微弱的社群合作的苗头就此掐灭,看得令人伤心。
我相信大部分作者和读者最初都心怀善意,关心被捕作者的境况,希望施予援手让她们度过这段艰难的时光。我也很关注这件事,因为我自己快发文了,我想知道这件事的走向,因为谁也不知道同样的事情是否会落在自己头上。关注事件的进展相当于关注自己的命运。我想或许很多作者也是如此的心态。至于读者,一定是出于对自己喜爱作者的关心——她怎么样了?她有没有出事?她在任何平台都没有出来说话,我好担心!
但是,仅有善意,并不能成事儿啊。
我相信最初牵头联系作者的人是出于善意。六月底顶着质疑出来说话,联系被捕作者,凌晨两点安慰提现的小额作者。她们一定度过了数个不眠夜。
建议作者在微博上开赞赏是善意。作者家境不好,交了罚款,生活没有保障,情绪也很差,有自杀倾向,有钱便可以帮她度过难关。太想帮助她了,只言片语就愿意为她担保。
读者打赏也是善意。作者不应该承受那么多呀。我喜欢的作者没有消息,不知道她到底出没出事。她的金额很危险,可能出事了。有人说帮助微博上求助的作者,对后面作者的的判决情况有利。好,我去打赏。我希望家境差的作者能够熬过这段时间,万一以后我也落到很差的境地,希望也有人来帮助我。好,我去打赏。
后来某位有争议的作者收到打赏的金额比较高,群众要求她自证(包括她真的有心理疾病、家境真的很差),打赏金额的用途,她没有正面回应,最初帮忙为她担保的人销号跑路。群众大喊诈骗,要维权,进而怀疑海棠作者被捕的严重性。作者说她被造谣,已报警。打赏了作者的群众被嘲“老年去买保健品”。最初那些忧心、焦虑、关心、善意,统统与混乱搅在一起,找不到出口。
我不愿生活在善意被嘲讽的社会。
马后炮的分析,为什么最后会落到如此混乱的场面?一是缺乏可靠的、明确的信息;二是做事缺乏专业性。
到底有多少作者被捕?究竟交了多少罚金?她们后续会面临什么?
哪些作者家境差、身体差、精神状态不好,一时间没有劳动能力创造收入,需要外部世界的支持?我们又怎么证明这些作者真的需要支持?
作者需要什么支持?直接的金钱支持、还是法律或者心理援助上的支持?要支持到什么程度?
所有人都没办法获取可靠的、明确的信息。所有关注这件事进展的人,只能从豆瓣小组网友讨论、微博匿名投稿、以及宣称在联系出事作者的联系人那里提炼信息,而这些信息源并不优质,没有交叉认证,混真混假,大部分无用。只能无能狂怒。
然而联系当事人、做信息交叉印证、在不违背伦理的情况下披露信息(比如很多人让作者发文件自证,自证的范围太广,哪些信息会侵犯隐私、哪些信息可以披露,都需要经过选择),这也是门专业。那可不是张雪峰导师大喊的不要报考的新闻业嘛。其实记者作为第三方、无利益相关才最适合做这件事。
你问记者都去哪儿了。这是本文第二个令人伤心的问题。记者都被裁员了,哪有时间管你们黄文作者怎么样了?
其次是耽美和黄文在主流社会里都是「上不了台面的」,上不了台面的东西只能大家私底下遮遮掩掩、用模糊的词语讨论,「海棠」甚至不能正大光明地在屏幕上打出来。还想奢望可靠明确的信息?
第二是做事缺乏专业性。这个很马后炮了,毕竟混乱的开局,大家凭热情做事,无法预测未来的走向,谁也想不到专业性的问题。除了关于新闻业的专业性(如何收集可靠信息),还有公益和公关的专业性,这两项的缺失引发了大量负面舆论。
我不成熟的看法是,群众同情作者的遭遇给作者打赏,性质更接近公益而不是「我喜欢你的作品,打赏支持一下」,当然这里如果有更严谨的论证就更好了。我对公益事业不太熟悉,隐隐知道有「捐赠人不和被捐赠人直接接触」「账目公开」等措施。微博打赏这事算在公益里面确实也很模糊。首先就是打赏的钱没有上限(公益的话可能有个金额目标,目标是通过预算等计算出来的);其次作者收到钱之后的用途是不需要公布的(如果是作为个人用途,公布的话估计也侵犯隐私);最后,打赏的网友和被打赏人其实在微博上有「直接接触」,未免会出现「我打钱给你是希望你做这件事而不是那件事」的矛盾。也真是因为通过微博打赏实现公益用途处于「信息模糊」的地带,有些网友质疑作者我觉得情有可原。
最后,让舆论走向负面大概就是被打赏作者与担保人应对公众舆论的「逃避心理」。很多人说她们一开始就是「诈骗团伙」,围观下来我不太认同这个说法,海棠作者出事前她们其实也算「素人」了吧,没什么公关上的能力的。一下子面对浩浩荡荡的公众舆论,又不想破环之前和作者朋友建立起的「革命友谊」,换成任何普通人也会懵。我倾向于认为她们在做出「接受打赏」的决定时,没有预料到会引爆舆论、收到那么多钱。钱和舆论一多,心态肯定变了,事态也发生改变。面对公众舆论,怎么把事件解释清楚确实需要一定的专业性和心理能力。没有这个专业性,许多人面对巨大矛盾的第一反应就是逃避。结果她们一逃避,公众觉得更像「诈骗团伙」了。愤怒淹没了社交平台。
普通人,不忍苛责。然而,这方面我更想不到什么破局的方法……我们究竟怎样才能「真正」帮到被捕作者,并给她们的后续发展给予保障呢?
想起一些相关或者不相关的事情。新冠刚在国内传播、国外还没发酵起来时,我还在使用知乎,知乎上有位在国外的答主牵头做支援国内的公益活动,大概是搜罗医疗资源寄回国之类。我看到她说「每天只睡几个小时,和骗子斗智斗勇,安慰精神崩溃的同伴,为不靠谱的人耽误寄物资而焦虑。」(大意)再后来,她感慨:「做这些事(公益)时也遇上别人的刁难和阻碍,一开始心里有怨气,但转念一想,你是在用别人的身家的去做事,他做错了选择是要付出代价的,因此你应该向别人证明你是靠得住的。如果真的有心成事,就应该经得起考验。」(大意,具体表达我不记得了)真的是非常有智慧的领悟,给当时的我一些震撼。
为了自己的心理健康我也不再关注海棠的事了。看来我所期待的社群互助,还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以及这件事让我感受到可靠信息源的珍贵和稀缺,「普通」的事、「普通的平台」能顺利运行下去真需要很多人力物力。以后定期从工资里抽一小部分钱,支持严肃新闻平台和我常用的非盈利平台。
发表回复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