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陈佑耳坐在离纪洵不远的位置,随意翻看他收集来的历史材料。过一阵他抬眼看纪洵的状态时,发现他有些心不在焉,一道数学压轴题来来回回做了四五遍依旧没有解出来。最后他泄了气,笔丢在一旁,脑袋「嘭」一声砸到试卷上。
陈佑耳看着他的后脑勺,被逗笑了。他把试卷从纪洵脸下往外抽,后者感受到他的动作,脑袋转了个角度,委屈地说:「我没做出来。」
「我看看。」
纪洵继续说:「人生就是起起伏伏伏。我才觉得自己数学有进步,现在又回到原点……」
他泄气里又带点自嘲,陈佑耳也忍不住逗他:「又不是要考750分,费那么大劲干啥。」
纪洵生无可恋看向他:「对呀,那么费劲学数学做什么?陈佑耳,你说,学数学有什么用?」
陈佑耳以为他只是在发牢骚,糊弄答一下算了,然而纪洵真诚的眼神让他意识到人家真的有这个困惑。
「你想要严肃的回复吗?」
「是啊,」纪洵说,「不然学起来真的没动力。」
高中数学处于一个尴尬的位置,对于日常生活,它太难;对于实际生产,它又太简单。高中生确实很难看见数学有什么实际作用。
经历过高等教育就不会有这个疑问了,到处都能用到数学,不仅仅是理工科,即使看起来很文科的语言学,方法论上也充斥着数学统计。不过该怎么和高中生解释清楚这件事,陈佑耳认真思考了一番。
「你想问数学有什么用呢,还是想问你学数学有什么用?」
「唔……都想。」
陈佑耳浏览了一遍纪洵的数学试卷,最后从线性规划那道大题入手,结合企业里的需求,简单地介绍了如何用线性规划找到企业策略的最优解;然后再从三角函数出发,讲到傅里叶变换——作为理工科的半壁江山,傅里叶变换衍生出的应用太多了,唬个高中生不成问题。他侃侃而谈到后来,纪洵都坐直了身体,眼里的倦怠消失了。
「所以,数学很有用。」
是啊,对人类社会有重大影响的学科。
他不是一直在找对后世影响重大的历史事件来着?
「至于说你学数学有什么用?」陈佑耳继续说,「取决于你。如果大学填报了理工科,数学就是你坚强的后盾。我大学那些计算机专业的同学工作后只有抱怨当初没有好好学数学的,没有人说数学是没用的。」
对,就是数学。
他想起了历史上一件著名的数学家案件。
纪洵像是抓到重点一样,赶忙问:「你以前是学计算机的?」
「是啊。」
「好厉害。计算机好像很热门,老师说分数要好高。」
「还行,还行。」
纪洵又疑惑起来:「可是,你高考不是选了历史、地理和生物吗?选计算机专业,不应该必选物理吗?」
陈佑耳语塞。
说多错多,他自我告诫。
「最开始选了个没有前途的专业。」语言学确实如此,他也不算撒谎,「还好,我们学校转专业的条件比较宽松,第一年成绩过得去就能转,后来我去学计算机了。」
大学专业不是什么敏感信息,但是他并不想完完整整交代,不想告诉纪洵他的本职。世界很小,语言学、卑幔语相关、计算机双学位,凭这几个关键词,纪洵上了大学后完全能把「赵柘」找出来。
「还能转专业?好厉害!」
「别闲聊了,看看你这题。」陈佑耳赶紧转移话题。
辅导完纪洵,陈佑耳立刻回到自己房间,打开笔记本电脑搜索关于张志阁的一切资料。
和纪洵的聊天给了他灵感。
19世纪末,本国出现一位传奇数学家。
张志阁,南越人,当地中层官员的儿子,阁理论创始者,生于1875年,22岁英年早逝。
他毫无疑问是天才数学家,数学近代史上少有的东方面孔之一。
19世纪90年代的南越水城是座群魔乱舞的城市。坐落岭南,背靠海港,南越是历史上著名的对外通商口岸,大量商队乘船前往经商。跟随商队前来的是西洋传教士,他们在南越建立教会学校,给当地人传授宗教学、数学、医学和自然科学。
张志阁就是在教会建立的学堂里接触到了现代数学。
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据他的老师说,他好像「被魔鬼迷住了心智」,学校里的其他必修科目都不给予理会,只沉迷于数学,甚至差点被学校劝退,但被欣赏他才华的传教士安思雅拦了下来,他才得以在学校继续他的学业和研究。张志阁在当时创立了新代数结构,对后世的理论物理、理论计算机产生重大影响。
赵柘第一次听说张志阁,还是赵肖莉告诉他的父母相遇的故事。
他父亲是大学数学老师,以前在大学里自然是数学系的。据赵肖莉说,她大二时被室友硬拉去听科技创新大赛的答辩,因为室友喜欢的男生会上场。赵柘的父亲也给了报告,关于阁理论的研究。他研究了什么不重要,当时他为了提高观众的兴趣讲了数学史上「张志阁事件」,成了赵肖莉全场唯一听懂的地方,从此她记住了这个研究数学的帅气男生。
张志阁死于枪击。
他的死至今是个谜。没有人知道他为什么被枪击,被谁杀死。
当时的记录语焉不详,或者说,张志阁去世前后十几年的那段历史记录都混乱不堪。
历史学家曾经推测他被卷入街头械斗。当时外国人与当地人关系紧张,时不时发生流血冲突,张志阁或许无意中被袭击,成为当时社会冲突的牺牲品。
然而,张志阁似乎预感到自己的死亡。他在枪击案的前一天晚上奋笔疾书,分秒必争地写下阁理论的雏形,有些地方过于粗略,他在手稿上批注道:「此处应有证明,我没有时间了。」天一亮,他就停笔了。
他留给朋友的信件残片里写道:「如果我死了,不要怪罪他。」然而这里的「他」是谁,张志阁闭口不谈。「偶然被袭击」学说就此搁置。
后来历史学家找到了一百多年前发行的小报,报纸上记载到枪击案发生的前两天,目击者看见张志阁在戏院旁边为了当红花旦与其他观众发生冲突,两人当场立下决斗的挑战书。但是那位观众是谁,没有更多资料披露。
以讹传讹,一时间市井间流传着「著名数学家为了女友与人决斗以致死亡」的浪漫传说。然而一百多年后,真相依旧扑朔迷离。
是谁杀了他?
张志阁的学说也历经坎坷。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他死后,他所在的学堂搬迁到港岛,手稿被他的老师安思雅一起带过去。当时赫赫有名的大数学家到港岛访问,安思雅特地邀请大数学家检阅他的手稿。可惜连续两位数学家只是扫上两眼,评价道「他的工作不重要」,让手稿束之高阁,封存在图书馆中。直到二十年后才有人重新发现了他贡献。
张志阁的传记作者痛心疾首地写道:「如果他没有英年早逝,现代数学至少加快前进二十年。」
就是他了。
张志阁的故事有借鉴某历史人物,现在猜出来的读者先帮我保密哈😉
发表回复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